焦点快播:推行垃圾分类要靠“面子”?

2023-06-18 20:42:47 观察网

垃圾增长严重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们健康,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左右。

志愿者与居民互动,是促进分类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生活中,在法律法规未完善的情况下,居民不配合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上海一居民倒垃圾未分类与志愿者发生肢体冲突,被刑拘3天“;“三亚一环卫工劝说分类投放被殴打,打人男子被刑拘”。


【资料图】

那么,假如你是一位垃圾分类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带动人们进行分类呢?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访谈调研,揭示了促进垃圾分类合作性的重要因素——志愿者和居民的熟悉度。

熟悉度,反映了人们之间的了解程度或社会交往的频繁程度。人们可通过沟通接触提高熟悉度,当人们之间简单了解后,经过重复多次的社交过程,会相互影响行为改变,比如合作行为。研究发现(见图1),熟悉度显著促进人们的合作性,同低熟悉或陌生的志愿者相比,高熟悉的志愿者更能促进人们配合做垃圾分类。在低熟悉度条件下,人们对老年志愿者的合作性更高。

图1.(a)此时立刻和(b)下次分类情境下人们面对不同类型志愿者的合作意愿

为什么熟悉的志愿者,更能说服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该研究发现,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社会距离和声誉关注。社会距离是指人们之间情感关系紧密的抽象程度,是心理距离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社会影响理论,亲密可以增加社会影响的显著性,比如人们更容易受到邻居的影响,而非陌生人。社会距离越远,人的合作意愿可能越低。因为遥远的社会距离,难以维持长久互动关系,较少提供帮助,难以获得长远益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因此,人们的合作意愿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比如配合做垃圾分类,人们之间越熟悉,社会距离越近,共同合作推动垃圾分类。

声誉关注是指人们关心自己被他人评价的程度。在熟人社会中,声誉关注可以促进合作。人们通过众人传播的声誉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利他,而人们也更愿意帮助利他的人,同利他的人合作。例如,人们通过在熟人面前为公益(如垃圾分类)做贡献,提高自己声誉,可能会在随后的互动中获得回报。简言之,志愿者的熟悉度通过增进社会距离,提高居民的声誉关注,进而改善居民的合作态度(见图2)。

图2.社会距离和声誉关注在熟悉度促进合作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在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关系、面子和人情等感性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熟人关系规劝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是利用中国人讲关系、重交情的传统,舆论压力也是利用人们重视面子的心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将垃圾分类管理交给第三方公司,费用成本高昂。如果能招募到社区里居民较为熟悉的人来做志愿者,或提前增加居民对志愿者的熟悉度,会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如果下次请你做社区志愿者来推广垃圾分类,你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张萱, 刘萍萍*. (2023). 熟悉度促进人们与垃圾分类中的志愿者合作及其作用机制.心理学报, 55(8), 1358–1371. 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23.01358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