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大明街》 》,电影感觉很普通,讲的是明朝末年瘟疫肆虐的故事,虽然主角是医治瘟疫的医官,但孙传庭和李自成的潼关之战似乎更
明朝末年连年征战,涌现出许多名将,如袁崇焕、熊文灿、洪承畴等,其中,孙传庭 绝对是领袖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员悍将,作为一个读书人,孙传庭在战场上打仗,似乎比握笔还要顺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孙传庭 似乎一枝独秀,他曾擒杀闯王高迎祥,李自成不得不为此感谢他,否则过不了当皇帝的瘾。 当然,李自成不得不恨他,因为他曾经只带着十八个骑手就把李自成打跑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悍将,最终打败了潼关。 孙传庭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明朝随之灭亡。
记得有一句话,幸福的人各有千秋,不幸的人却惊人的相似,这句话用在孙传庭身上很合适。 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人在这里成名,无数名将在这里陨落。 孙传庭的身世在潼关被毁得一干二净,其失败与唐朝名将葛舒翰之败潼关惊人相似。 两者相差八百多年。 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历史正在重演。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守卫潼关,潼关是当时长安的门户。 潼关失守,长安也就失守。 孙传庭赶上了李自成起义,他也守住了潼关。 失去了潼关,也就失去了离京师不远的关中平原。 葛舒涵率领老弱残兵。 御险不成问题,出兵就是死路一条。 孙传庭率领的士兵中,有不少是新兵,很多都没有受过训练。 以大炮等守潼关,必然会给李自成带来很大的伤亡。 如果开战,很难抵挡李自成骑兵的冲锋。
葛舒翰镇守潼关时,李光弼、郭子仪正带兵攻打安禄山老巢。 孙传庭镇守潼关,还有熊文灿,洪承畴这些人是来帮忙的。 只要花时间,孙传庭有击败李自成的战绩。 不过,在这两个历史事件中,都有杨姓和西尼姓的人。 一个是在李隆基面前诽谤的杨国忠。 结果,哥舒涵含泪出关,战败被俘。 另一个是杨嗣昌在崇祯皇帝面前说坏话,崇祯逼迫孙传庭外出攻敌,结果孙传庭战败身亡。
对比这两起事件,旁人的诋毁是一方面,皇帝的胁迫才是主要原因。 至于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急功近利。 他们只着眼于近期的内乱平息,而没有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打算。 如果葛舒翰没有出关,或许安史之乱很快就会被平息,大唐的繁荣还会延续下去。 如果孙传庭没有出关,说不定李自成进不了北京,明朝的国佐说不定还能撑几年。 但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荀子说:“思之先,忧之先忧。事之先思,则事之成。忧之先忧,谓之踯躅,踯躅若事。” 终了,为之烦恼者,谓之烦恼,烦恼不可免。” 意思是我们必须做长远的打算,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打算,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常犯的错误。很多时候,得失只是 暂时的,长期的才是最根本的!